本社前員工謝幸恩恐涉政治狗仔及違規採訪,本社提告保護聲譽

本社前員工謝幸恩恐涉政治狗仔及違規採訪,本社提告保護聲譽
本社前員工謝幸恩恐涉政治狗仔及違規採訪,本社提告保護聲譽|Photo by Robert Schwarz on Pexels

背景

本社前員工謝幸恩女士於2025年9月29日正式請辭,隨後媒體揭露其涉嫌以化名蕭依依從事政治狗仔採訪及發稿工作,疑似違反新聞倫理規範及本社社規,對本社聲譽造成嚴重損害。

本社前員工謝幸恩恐涉政治狗仔及違規採訪,本社提告保護聲譽
本社前員工謝幸恩恐涉政治狗仔及違規採訪,本社提告保護聲譽|Photo by Mico Medel on Pexels

重點整理

  • 謝幸恩於2025年9月29日請辭本社[F0]。
  • 她涉嫌以化名蕭依依從事政治狗仔採訪,違反新聞倫理及本社規定,嚴重損害本社名譽[F1]。
  • 本社於2025年10月1日上午,已向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提起背信等罪之刑事告訴,依法追究謝幸恩責任[F2][F3]。
日期 事件 說明
2025-09-29 謝幸恩請辭 謝幸恩正式離開本社[F0]
2025-09-30 媒體揭露 謝幸恩涉嫌化名政治狗仔採訪發稿[F1]
2025-10-01 提起刑事告訴 本社向臺北地檢署提告背信等罪[F2][F3]
本社前員工謝幸恩恐涉政治狗仔及違規採訪,本社提告保護聲譽
本社前員工謝幸恩恐涉政治狗仔及違規採訪,本社提告保護聲譽|Photo by Sóc Năng Động on Pexels

影響與風險

謝幸恩涉嫌的行為不僅違反新聞倫理,也嚴重損害本社的專業形象與聲譽,導致本社不得不採取法律行動以維護自身權益。此事件凸顯媒體機構對於內部員工遵守倫理規範的高度重視,並展現出對違規行為零容忍的態度。

此外,事件可能引發業界對政治狗仔行為的關注與討論,尤其是在涉及全球政治敏感議題時,媒體的倫理界線與採訪規範成為重要焦點。

本社前員工謝幸恩恐涉政治狗仔及違規採訪,本社提告保護聲譽
本社前員工謝幸恩恐涉政治狗仔及違規採訪,本社提告保護聲譽|Photo by Sóc Năng Động on Pexels

實用建議

  • 媒體機構應加強內部員工的倫理教育與管理,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,防範類似事件發生。
  • 員工在採訪過程中應嚴格遵守新聞倫理及社規,避免以化名或不當手段進行採訪,保障新聞公信力。
  • 讀者與公眾應保持對新聞來源的警覺性,理解媒體倫理的重要性,支持正當且透明的新聞報導。
  • 關注後續法律程序的進展,以了解事件對媒體業界可能帶來的長遠影響。
提示:本事件尚有多項未解之疑問,包括謝幸恩是否承認指控,以及後續法律程序的具體走向,值得持續關注。
本社前員工謝幸恩恐涉政治狗仔及違規採訪,本社提告保護聲譽
本社前員工謝幸恩恐涉政治狗仔及違規採訪,本社提告保護聲譽|Photo by Terrance Barksdale on Pexels

結語

謝幸恩涉嫌以化名進行政治狗仔採訪的事件,對本社造成嚴重的名譽損害,促使本社依法提起刑事告訴以維護聲譽。此案不僅反映出媒體對新聞倫理的重視,也提醒業界必須嚴格自律,確保新聞報導的公正與誠信。未來,相關法律程序的發展將對媒體倫理規範的強化產生重要影響。

更多詳情請參考:本社前員工謝幸恩涉嫌政治狗仔報導案中央社聲明與提告詳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