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教育遇見AI:暨大國際研討會聚焦大學第三使命與社會責任,成果豐碩

當教育遇見AI:暨大國際研討會的精彩開場 🎓🤖
最近,我參加了在暨南國際大學舉辦的「當教育遇見AI」國際研討會,主題聚焦於大學的第三使命與社會責任。這場研討會不僅吸引了來自各地的專家學者,更激起了我對未來教育與科技結合的無限想像。想像一下,當傳統教育遇上人工智慧,會擦出什麼火花?這篇文章就帶大家深入探討暨大這場成果豐碩的盛會!📚✨

什麼是大學的「第三使命」?教育的全新視角 🌍🎯
大家或許對大學的「教學」和「研究」不陌生,但你知道「第三使命」是什麼嗎?簡單來說,就是大學如何回饋社會、承擔社會責任。這次暨大研討會正是圍繞這個議題,探討AI技術如何幫助大學更有效地履行第三使命。從推動社區發展、環境永續到科技普及,AI成為了大學與社會連結的橋樑。💡
- 提升社區教育資源的公平性
- 協助弱勢群體獲取專業知識
- 推動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計畫
- 促進跨領域合作與創新
我自己也有過類似經驗,家中長輩對科技感到陌生,但透過大學與地方社區合作的AI輔助課程,他們學會了使用智能手機和線上服務,生活便利了許多!這真實案例讓我深刻感受到大學第三使命的價值。

AI如何改變教育現場?暨大案例分享 🤩💻
研討會中介紹了多個AI應用於教育的真實案例,例如AI輔助的學習評量系統,不僅能依學生個人差異調整教學內容,還能即時提供回饋,提升學習效率。暨大也展示了AI技術如何結合社會服務,如智慧農業、健康照護等領域,幫助學生將所學回饋社會。🌱👩⚕️
- 個人化學習路徑設計,讓學生不再「一刀切」
- AI輔助的語言學習平台,突破語言障礙
- 智慧農業技術推廣,結合地方產業發展
- 健康照護AI應用,提升偏鄉醫療資源
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偏鄉高中學生分享:「透過AI輔助,我能自訂學習速度,不再跟不上進度,感覺自己終於找到適合的學習方式!」這讓我想到,教育不應該只是傳統教科書和黑板,而是能真正因材施教的智慧環境。

暨大國際研討會的社會責任實踐 🌐❤️
除了技術分享,暨大也強調大學的社會責任。研討會期間,許多講者提到如何運用AI協助社會弱勢族群,例如開發智能輔助工具幫助視障人士閱讀,或是利用大數據分析協助協調災害應變資源。這讓我想到,真正的教育應該是「有溫度」的,讓科技成為關懷社會的力量。🌈
- 智能輔助設備推廣至視障及聽障社群
- 利用AI分析災害資訊,提升應變效率
- 推動跨校跨領域的社會創新計畫
- 強化師生社會參與與志工服務
一位教授分享他帶領學生前往偏鄉推動智慧健康照護的經驗,學生們不只是學習技術,還深刻體會到服務的重要性。這種教育與社會責任的結合,讓我非常感動,也讓我相信未來的大學教育會更加多元與有意義。

從會議到生活:AI與教育的美好未來展望 🌟🚀
總結這次暨大國際研討會,我深刻感受到AI不只是冷冰冰的技術,而是能與教育完美結合、為社會帶來實質改變的利器。未來我們可以期待更多大學積極承擔社會責任,透過AI推動教育公平、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。就像我在社群上看到許多年輕學子分享他們如何利用AI學習新知,大家都充滿熱情與期待。🔥
我認為最有效的方法是讓AI真正貼近學生與社區的需求,避免成為只有科技迷思的空談。教育與AI的融合,需要更多跨領域合作與持續的實踐檢驗,才能創造出溫暖且有力量的學習環境。
結語:一起見證教育與AI的美麗邂逅 💖📖
當教育遇見AI,不僅是技術的革新,更是社會責任的深化。暨大國際研討會讓我看見大學如何發揮第三使命,真正為社會帶來改變。希望這篇文章能讓你對AI在教育中的角色有更深的理解,也期待大家一起關注並支持這樣有意義的議題。別忘了收藏或分享這篇文章,讓更多人看到教育與AI的精彩結合!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