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 機智住院醫生生活 看產後大出血 醫師揭示6類高危險族群不可不知

從機智住院醫生生活看產後大出血:醫師揭示6類高危險族群不可不知

👩‍⚕️ 大家好,我是你們的醫療生活小編!今天想跟大家聊聊一個在婦產科中極具挑戰性的議題——產後大出血。曾經在醫院輪調時,我親眼目睹過許多緊急搶救產婦的瞬間,真的是既緊張又感動。這次我將結合從 機智住院醫生生活 的觀察,帶大家認識「產後大出血」的危險族群,讓每位準媽媽都能多一分警覺、少一分風險。

從 機智住院醫生生活 看產後大出血 醫師揭示6類高危險族群不可不知

✨產後大出血,究竟有多嚴重?

產後大出血是指生產後24小時內,陰道出血量超過500毫升(自然產)或1000毫升(剖腹產),可能導致休克甚至生命危險。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,產後大出血是孕婦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,每年約占孕產婦死亡的20%!😱

在我自己的住院醫生經驗中,不少產婦在分娩後因大出血緊急送進手術室,醫療團隊必須全力搶救。這些時刻讓我深刻體會到「預防重於治療」的重要性——尤其是辨識高危險族群,才能在第一時間給予適當照護。

從 機智住院醫生生活 看產後大出血 醫師揭示6類高危險族群不可不知

🔍醫師揭示!6類產後大出血高危險族群你不可不知

  • 1️⃣ 多胎妊娠的媽媽:雙胞胎、三胞胎甚至更多胎數,子宮需要更大擴張,產後子宮收縮較弱,出血風險增加。
  • 2️⃣ 曾有產後大出血史的婦女:若上一胎有嚴重出血,本胎風險自然升高,需加強監控。
  • 3️⃣ 胎盤異常者:如胎盤前置、胎盤植入等,這類患者分娩時容易大量出血。
  • 4️⃣ 產道裂傷或子宮破裂者:生產過程中若發生嚴重撕裂或子宮壁破裂,出血量大幅增加。
  • 5️⃣ 凝血功能異常的孕婦:血液疾病或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者,止血能力下降。
  • 6️⃣ 剖腹產次數多者:剖腹產次數過多,子宮疤痕增厚,產後出血風險隨之提升。
💡 【溫馨提醒】如果你或身邊的親友符合以上任一條件,建議在產前與醫師密切溝通,並做好風險評估,避免意外發生!
從 機智住院醫生生活 看產後大出血 醫師揭示6類高危險族群不可不知從 機智住院醫生生活 看產後大出血 醫師揭示6類高危險族群不可不知

💬真實案例:我的彩迷朋友小芳的驚魂一刻

前陣子在粉絲團看到一位媽媽分享她的生產經驗,小芳是一位懷雙胞胎的媽媽。她原本以為雙寶出生會是雙倍的喜悅,沒想到因為子宮過度擴張,生產後出血量驚人,差點沒搶救回來。幸好醫療團隊反應迅速,並且有預先準備充足的血液和止血藥物,才讓小芳安全度過危機。

這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,也讓我再次強調:了解高危險族群,絕對是保護媽媽和寶寶最好的武器!

📊醫學數據背後的真相:為什麼高危險族群風險會這麼高?

子宮收縮不良是導致產後大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。多胎妊娠或胎盤異常的婦女,因為子宮受到過度擴張或胎盤位置不正常,會影響子宮收縮功能,進而難以有效止血。根據《台灣婦產科醫學會》報告指出,這類患者產後大出血的機率提高了三倍以上。

此外,剖腹產多次的媽媽,因為子宮疤痕組織影響血管恢復,容易造成局部血管破裂,增加出血量。對於血液疾病患者,凝血功能異常則是無法有效形成血塊,導致止血困難。

💡 小知識:產後大出血的即時處理包括按摩子宮、使用子宮收縮劑、輸血及必要時進行手術,這些都是醫療團隊關鍵的搶救手段!
從 機智住院醫生生活 看產後大出血 醫師揭示6類高危險族群不可不知

👩‍⚕️我自己的觀點與建議:做好準備,安心迎接新生命

我自己在住院醫生時期,也曾遇到過產後大出血的緊急狀況。當時我深刻感受到醫療團隊默契與事前準備的重要。對於孕媽咪來說,除了選擇有經驗醫師和設備完善的醫院外,更要學會辨識自己是否屬於高危險族群。

我認為最有效的方法是:產前定期產檢,並且在醫師指導下做好風險評估和預防措施,比如提前安排血液儲備、選擇適合的分娩方式,甚至必要時提前住院觀察。

此外,產後媽媽也要注意休息和飲食,促進子宮收縮和恢復。家人支持和陪伴更是不可或缺的力量!

🌟結語:從機智住院醫生生活學到的寶貴提醒

產後大出血雖然可怕,但只要大家多了解、做好準備,就能大幅降低危險。透過這篇文章,我希望所有準媽媽和家人都能更有警覺,並且與醫療團隊緊密合作,迎接健康寶寶的誕生。

如果你覺得這篇分享對你有幫助,別忘了收藏或分享給身邊懷孕的朋友喔!讓我們一起為健康生活努力,迎向更美好的未來💪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