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了陸客團 台灣國際醫療服務人次創10年新低 榮景不再

台灣國際醫療服務的榮景,究竟為何走下坡?
👩⚕️ 當我們談到台灣的醫療服務,很多人想到的是高品質、價格合理,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患者。然而,近年來「少了陸客團,台灣國際醫療服務人次創10年新低,榮景不再」已成為業界痛心的現實。為什麼曾經蓬勃的醫療觀光產業突然冷卻?今天,我們來聊聊這背後的故事。

陸客團消失,台灣國際醫療服務人數跌破谷底
📉 根據某新聞報導,過去十年來,陸客團一直是台灣醫療旅遊市場的主要推手,尤其是牙科、整形外科及癌症治療等領域。但由於兩岸政治緊張與疫情影響,陸客團數量驟減,導致整體國際醫療服務人次創下10年來新低。
我曾在醫院陪伴一位遠從中國大陸來台治療的阿姨,她告訴我:「以前來台灣看病很方便,醫療品質也讓人放心,現在真的少了很多人。」這樣的生活情境,讓我更理解數據背後的溫度。

沒有陸客團,台灣醫療旅遊為何如此受影響?
- 陸客團團體預約多,帶動醫院診療量大幅增加。
- 團體往往搭配旅遊行程,促進相關產業發展。
- 陸客團的消費力較強,醫療機構因此加重對這市場的依賴。
- 疫情封鎖政策限制跨境旅遊,短期內難以恢復。
在一次醫療展覽中,我聽到一位牙科診所老闆分享:「以前陸客團一波接一波,現在一個都沒有,診所營業額差了三成。」這種直接的衝擊非常真實。

轉型與挑戰:台灣醫療旅遊的下一步是?
🌱 面對這樣的危機,台灣醫療旅遊業者開始尋找新的市場與轉型策略。除了中國大陸外,東南亞、日韓乃至歐美國家成為潛力目標。然而,要吸引這些市場,必須提升品牌形象、加強語言與文化服務,甚至結合旅遊資源打造完整體驗。
我自己也有這種經驗,曾陪伴家人到日本做健康檢查,發現日籍醫療旅客對服務細節的要求非常高,這也是我們台灣醫療旅遊需要學習的地方。
- 加強多語言醫療服務,提升跨文化溝通能力。
- 結合觀光資源,創造醫療+旅遊的複合體驗。
- 推動國際認證與品質保證,建立國際信任感。
- 積極參與2025台北國際觀光博覽會等國際展會,拓展海外市場。

真實案例分享:一家診所的轉型故事
🏥 小林牙科診所在疫情前每年接待超過2,000名陸客團患者,但疫情爆發後,業績大跌五成。所幸診所老闆積極投入東南亞市場,聘請泰語及越南語翻譯,並推出針對當地人的優惠方案,逐漸恢復生意。
他說:「這段時間讓我學到,不能只靠一個市場,必須多元經營。」這個故事不僅是商業策略的調整,更是台灣醫療旅遊業者面對變局的縮影。
我對未來的看法與建議
🤔 我認為,台灣醫療旅遊的未來不應該只是依賴單一客源,而是要結合國際趨勢,從「量」轉向「質」,提供更精緻且個人化的服務。醫療服務與旅遊結合的複合式體驗,是吸引新客群的關鍵。
此外,政府與業界合作,強化推廣與品牌建設,參與像2025台北國際夏季旅展這類國際盛會,也是提升曝光度的重要策略。
結語:珍惜台灣醫療資源,共同創造新榮景
🌟 台灣國際醫療服務人次創10年新低,少了陸客團的榮景不再,確實令人感傷,但同時也是轉型的契機。只要我們攜手努力,開拓多元市場,提升服務品質,未來依然充滿希望。
如果你也關注台灣醫療旅遊的未來,歡迎收藏這篇文章,並分享給更多朋友,一起支持台灣的美好醫療環境!💪